盐池县花马池镇皖记沟村退耕还林区。截至2018年底,盐池县实施退耕还林176.9万亩,林木覆盖率达到31%,植被覆盖率近70%,生态效益显著。
(图片由自治区林草局退耕办提供)彭阳县阳洼流域退耕还林示范区。阳洼流域展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,山、水、田、林、草、路综合治理的建设模式。其核心区白阳镇阳洼村,流域累计治理程度达到93.7%,林草覆盖率80.7%。
(图片由自治区林草局退耕办提供)时针拨回到20年前。那一年,安必宁刚刚走出校门,被分配到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系统,正好赶上实行退耕还林政策,他和团队随即投身大规模退耕还林国土绿化行动。
那一年,盐池县青山乡赵记塘村的刘增老人63岁,35岁就在家门口种下第一棵树的他,听说种树有了新政策,便有了新念想。一项工程的开端,也像在时间里埋下一粒种子。7年后,安必宁和同事完成55.8万亩造林成绩单,大地的绿意是给他们最生动的回报。如今,刘增老人参与了两轮退耕还林,搬进了新房,见证家园的重生。
20年间,宁夏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345万亩,累计兑现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130.27亿元,林业生产总值由3.11亿元提高到逾200亿元。精修“盆景”:因地施策退还有道有人说,宁夏可谓是中国地理景观的“微缩盆景”——包含高山、平原、高原、沙漠和湿地等,汇集了我国主要的地貌特点。2000年4月,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原林业厅《宁夏回族自治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实施方案》,确定彭阳县、固原县、西吉县、泾源县、隆德县为首批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县。
在“微缩盆景”中试水退耕还林,需要雕琢的智慧和匠心。20年来,我区退耕还林工程因地施策,突出重点,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退耕还林经验。试点开始后,在固原市隆德县林业站工作的李强看到,工程刚实施,一部分群众认识模糊,还不太理解,他与同事进村入户,为群众对比算账。
工程实施后,他提出改变以往随意栽植和零敲碎打的造林模式,以小流域为单元,打破地域界限,一道梁、一面坡、一条沟,统一规划,集中连片治理的工作思路。当年,隆德共完成退耕还林2万亩。我区在推进退耕还林建设中,在南部土石山区,以扩大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为重点,在黄土丘陵区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,在严重风沙区,以沙漠化土地治理为重点,有步骤、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。
同时,注重集中连片、规模治理,全区共建成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工程36处,总面积超过63.5万亩。谋篇风景:“88542”和“大鱼鳞坑”“88542”,这串数字,像是林业人的通用密码。如今,在固原的一些“网红”打卡景点,可能是当年经过“计算”后的风景。“山顶林草戴帽子,山腰梯田系带子,沟头库坝穿靴子”,是刘静和同事们在工程中,推行的立体治理模式。
2003年,刘静调往固原市彭阳县退耕还林(草)办公室工作。在实践中,和同事推广“88542”水平沟整地技术,合理配置造林模式,先后建成了大沟湾、丁岗堡、阳洼等退耕还林示范工程示范区。“88542”是彭阳县经过多年生产实践,探索出适合黄土丘陵区林木生长,并能发挥最大水土保持效能的整地模式。
以此为基本雏形,衍生出“16541”“66431”“26543”等水平沟整地模式,在固原市各县区的退耕还林实践中广泛应用。此外,我区还因地制宜,推行“隔坡环山带子田”“大鱼鳞坑”等整地模式,提升整地质量。在固原黄土丘陵区,推行“山顶沙棘、柠条戴帽,山坡两杏缠腰、缓坡林草混交”的配置模式;在中部干旱带,采取“以灌为主、灌草混交”的配置模式,科学合理配置林种、树种、草种。
在退耕还林的生动实践中,我区探索出不同立地条件下,适合林木生长的整地模式和植被配置类型,使工程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普遍提高10至15个百分点,有效发挥了林业的生态保护功能。焕新光景:绿色初心生态红利2015年,我区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,明确了对前一轮国家补助政策到期的退耕地还生态林,按20元/亩标准继续补助。同时,在中央补助基础上,自治区财政再增加300元/亩,让农户享受“绿色红利”。
中卫市沙坡头区兴仁镇农户张爱平种植的有机枸杞,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。从枸杞种植、深加工乃至销售,张爱平都了然于胸,积累了枸杞全生命周期的经营经验。2014年底,张爱平作为带头人,在兴仁镇郝集村启动有机枸杞园项目,并获欧盟BCS有机认证,取得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。
在造林中,注重与特色林业产业建设相结合,发展枸杞、苹果、红枣等特色经济林。同时,把工程建设与当地精准脱贫工作紧密结合,释放生态红利。再见了,“风吹沙子走、抬脚不见踪”的日子。
每一寸绿色,都倾注了每一位退耕还林参与建设者的心血。“退得下、还得上、稳得住、能致富、不反弹”,这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初心。20年间,初心不改,生机盎然。
一项工程的深入人心,时代作证,山河作答。(记者毛雪皎)。
本文来源:LOL(s14)全球总决赛竞猜官网-www.512ta.com